在物哀、幽玄之外,日本美学又特别强调“枯寂”。在《日本风雅》一书中,译者王向远先生曾总结“寂”这个字。他说,“寂”在外层和外观上,表现与听觉上的“动静不二”的“寂声”;视觉上以古旧、磨损、简素、黯淡为外部特征的“寂色”。在内涵上,“寂”当中包含了“虚与实”、“雅与俗”、“老与少”、“不易与流行”四对子范畴,它们构成了“寂心”的核心内容。
憩 68X68CM 2011年
此外,还有“寂姿”。它包含枝折、细柔等。当“枯寂”与“枯淡”合而为一时,姜怡翔的创作便逸出了古人以及当下时人的审美范式,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。
其实,“逸”字最早的本义就是逃脱。当姜怡翔借助“枯逸”逃出古人范式并自立一格时,他的“枯逸”之所以并不使人觉得突兀,就在于他的“枯逸”概念还有很多远亲,比如纵逸、简逸、英逸、野逸等。也唯其如此,他的“枯逸”有了“道不孤”的品格。
“长安画派”之后,陕西的画家很少没有不受其影响的。姜怡翔自然也不例外,比如在关注生活这一维度上。不过,”长安画派“之外,世界画坛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表述似乎更加见血。在杜尚那里,一个小便池就可以告诉你,艺术就是生活;而在博伊思那里,艺术就是社会。没有人是艺术家,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;而在安迪?沃霍尔那里,艺术就成了传播,它是可传播的事件。
心向“枯逸”的姜怡翔并没有像国外大仙们走得那么远,但他们对于艺术的表述与创作也的确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的创作,故此,姜怡翔的”枯逸“之中,又多了一点点悠闲、一点点热情、一点点冷漠、一点点幽默、一点点感伤、一点点无奈、一点点欢喜。所有的要素都是那么一点点,不多也不少。用人们评述才情和尚苏曼殊的话说,便是”不可无一,不可有二。”
闲庭信步 68X68CM 2010年
和古人不同,和今人也不同。但又处处有着古人的微笑以及今人的温暖。枯逸之中,姜怡翔没有古佛青灯,也没有占山为王,弄个“上山虎”的姿态显摆自己的威武。他只是猫下腰来“深入生活”,然后又远远地审视自己笔下的生活。而这个藏在“枯逸”之中的“远”,我一直没有说破。其实,所谓的“远”,在诗学之中,不是指空间距离,而是指心理距离,是指艺术家对于外在世界的一种远远的观望。诗人们总是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把握现实。阮籍说的“言在耳目之内,情寄八荒之表”说得就是这个理。
下山之后,天地宽广。是虎是猫,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诗意,以及如何诗意地把握自己、把握生活。
“相见无杂言,但话桑麻长。”这是陶渊明的名句。如果不是因为还有更为丰满的精神生活作背景,陶渊明的这句诗就和田头农民的家常话没有区别。而中国文学史之所以重视陶渊明如此诗歌语言,其间究竟,不言自明。而姜怡翔的“下山猫”恰可如是观。
秋意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